刚刷到某招聘平台数据,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岗位月薪普遍3万起,资深工程师更是直逼5万,头部企业挖人时甚至开出“签字费+股权激励”的豪华套餐。
要知道,人工智能可是继房地产、汽车之后的国家战略支柱产业,如今正处在爆发前夜。
而青岛,已经踩着节奏大踏步闯入这片蓝海。
01 高校先行
人工智能发展,人才是根基。
9月14日,中国海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西海岸校区正式揭牌,给青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按下了“快进键”。
海大此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积累多年,这次成立新学院,校长张峻峰直接从人才引育、学科建设等五个维度定下发展方向,还专门组建了由院士专家领衔的国际咨询委员会,起点拉满。
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,成立仪式上就发布了“海冰大模型”“深蓝生命大模型”,还和企业签约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联合实验室——一边培养人才,一边对接产业,刚起步就打通了“产学研”的任督二脉。
对青岛来说,海大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,就像给人工智能产业建了个“人才蓄水池”,为未来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。
02 产业跟进
高校搭好了台,企业马上就跟上“唱戏”,而且这些大事还都密集发生在9月,看得出来青岛在人工智能领域是真的“动真格”了。
先说本土龙头海尔,9月15日,海尔旗下卡奥斯数字科技联手青岛产投国盛,共同成立了青岛尚合领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2000万,瞄准大数据服务、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等赛道。
另一边,山东港口青岛港也传来重磅消息。
9月9日,交通领域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启动建设,青岛和绵阳、厦门一同入选,而青岛的基地由青岛港牵头,主攻“智慧港口”方向。
同样是在9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公布的2025年未来产业加速园名单中,崂山区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加速园位列其中,青岛大模型创新中心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等7个项目入选首批未来产业加速园建设项目。
从龙头企业到港口标杆,再到产业园区,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“骨架”已经越搭越稳。
03 政策支持
产业能快速起势,背后离不开政策的“强力托举”。
要知道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,这些年国家陆续发放了三类“牌照”——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、试验区、产业集群,全国20个城市分到33个牌照,青岛拿下了“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”。
有了国家层面的“背书”,青岛自己的政策也紧跟着落地,而且一套比一套具体。
2024年7月,青岛出台《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,提出:算力设施要建到2026年1.2万P,算法模型要重点布局海洋、港口等特色大模型,到2026年培育20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,打造10个AI特色园区,成立全国首个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,让数据变成AI发展的“燃料”。
到了2025年7月,青岛又发布《青岛市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清单(第一批)》,明确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工厂、制造业单项冠军。
有人说,人工智能是“未来十年最好的行业”,而青岛正在用高校、企业、政策的“三驾马车”,抢占这个行业的先机。
从海大培养本土人才,到海尔、青岛港打造产业标杆,再到政策持续“输血”,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不是“单点突破”,而是“全链条发力”。
作为个人来说,无论是未来职业规划,还是下一辈上学的专业选择,或许也该考虑怎么进入这一行业,吃到行业红利。
#青岛#
实盘交易杠杆,什么叫场外配资,杠杆配资查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